| 标签: 旅游 |
文/缪 迅
6月初的北京,天气还不太炎热,早晨走在街上,迎面吹来凉爽的风,让我不由得哼了几句那首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几岁的老歌。那首老歌歌唱着建国初期北京儿童放学后在北海公园荡起双桨的快乐。而我此行北京第三天的一个活动,是要去攀爬比北海公园的资格要老得多的居庸关长城。
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峡谷中的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北京市区60公里,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从相关史料中了解到,今日人们所见到的居庸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距今643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4000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
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关沟,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居庸关由此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当天上午8:30,我和一群俄罗斯大学生从侨园宾馆出发,坐了一个多小时大巴,抵达居庸关长城。中午时分,我从第七敌楼开始了攀爬,第七敌楼至第八敌楼,或许是居庸关长城地势最陡峭、攀爬起来最辛苦、出汗最多的一段。一个一个台阶地走上去,大约10几分钟,我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抬头看,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台阶。不管怎么说,第八敌楼是必须抵达的目标。看看前后左右的游客中有不少年纪一大把的老外,虽然也是步履艰难,但即使拄着斯迪克,喘着粗气,还是兴致盎然,往上爬,不回头。咱也不能输给人家。咬紧牙关,上!又爬了10级分钟,终于抵达了第八敌楼。
站在第八敌楼,眺望环绕四周的群山,只见敌楼四面的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景色瑰丽,万树与古老的长城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而长城更好似一条蜿蜒的银蛇盘旋其上。朦朦胧胧,好一派“居庸叠翠”的盛景。居庸关长城是考验意志和韧力的地方,也是叩问历史、与历史对话的地方。不同角度看这里的山、水、城、关、墙,错落有致。壮哉!居庸关长城!
不经意间,22年前第一次来北京时去八达岭长城一游的细碎回忆涌上心间。那是1997年盛夏7月,我坐了整整27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了北京站,那天北京气温高达37度,感觉空气都会燃烧起来。我是因参加由全国高校校报协会举办的高校编辑新闻培训班而来京的。住在北航有空调的招待所。和我同屋的是来自安徽某高校的老宋。
毕竟是第一次来北京嘛,怎能不去那些向往已久的京城名胜古迹看一看、游一游呢。每天清晨至晚上,我冒着炎炎烈日,穿梭于天安门、颐和园、故宫、北海公园、东西长安街、王府井以及京城的老胡同。那时的我囊中羞涩,游走于京城四处,基本靠公交和很有点年头的地铁1号线,连价格很亲民的“黄面的”也舍不得坐一回。经常是玩到夜晚十点左右,走入近处的1号线站,跳上最后一班地铁,乘坐到里北航最近的一站,很有收获感地回到住处。
那次京城学习班的主办方是全国高校校报协会,不富裕呵,两个礼拜的时间里讲座是排得满满的,其他参观考察一类的活动没有,也没给学员们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只安排了一次活动,去当时开张不久、人气很旺的世界景观公园玩了半天。一个多礼拜下来,我们一些来自各地高校的校报同仁彼此已经很熟了,大家合计着到八达岭长城去游一游。
离京前一天的那天下午,我和几位老兄从北航后门出去,走不多久,就到了京包线上的清华园站,上了开往八达岭的火车。现在还能想起,我邻座的一位年轻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一路上看到车窗外的风景或地名,就不停地给幼小的孩子“上课”,一再地叮咛小家伙“记住啊”。
游完八达岭后,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没有带伞的我们几个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冷得直打哆嗦。乌泱泱地挤在京张线上的“青龙桥”站上,过了好久,终于挤上了返程火车。一晃,22年过去了。当年和我同游八达岭的那些校报同仁,应该“别来无恙”吧。如今的我,养老金也已经拿了三年零三个月了。不过还在返聘着,继续着和校报的那段“情缘”。
扯远了。还是回到居庸关吧。下了长城后,在游客休憩的地方歇了一回,大巴载着我和那些俄罗斯大学生,驶往下一个地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游北京居庸关长城
缪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