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讲述详情

炉灶的演变

开启
作者:gu-yu2006
时间:2023-05-01 08:23:43
字体调整: | |
       “火”的应用是人类与动物界分道扬镳的里程碑。中国古代史上的“燧人氏”应该是人类进化的一段相当长相当长的时间,不单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人类最先应用火是“熟食、御寒”,由此,人类可以在人口增加后的资源纷争里迁移到温带、寒带生存。 熟食让人类的大脑智慧得到空前的发展。后来人类也学会了用火防野兽,用火制造陶器,用火冶炼青铜器。我猜想,从考古发掘的陶片、青铜器来看,都在距今一万年以内,而人类学会用火到学会用泥土烧制容器,冶炼矿石应该已经有好几万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燧人氏”这阶段应该是有好几万年时间。人类的进步是加速度进行的。
       我认为“火药”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又一块里程碑,人类社会的战争从冷兵器到火器,战争的格局有了巨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今天,火箭的应用助推了通讯技术的发展,又是一块里程碑。
       本文只着重在人类熟食应用炉灶的演变讲述我的一些认识,帮助出生后只见过“液化气灶”的孩子们了解一些以往的事。
       人类最先的“熟食”应该是“烧烤”,烧烤后,肉的香味诱人。至今我们可以从新疆老乡的生活猜想到。烤全羊,烤羊肉串,“馕”也是塞在火炭里烤出来的。商业化运行的地炉应该是近代才有的事。
       “竈(灶)”的出现也应该是一万年来的事。我国历史上的“神农氏”应该也是一个相当长久的阶段。五谷稻、黍、稷、麦、菽,烧烤不容易,于是就发明了锅灶。
       “穴居”是人类居住方面的一大进步。发明“竈”字时人类已经穴居了。在“穴”中烧饭,有烟,就要有烟囱。“竈”字下面四个“口”是“竈洞”,塞柴禾和进空气用的。中间两竖加“弯钩”,就是象形的“烟囱”。“竈”字里的“土”字是表达用“土”(土块、砖块和泥)造的。解放后,“竈”字简化为“灶”,“竈”从象形字变成会意字“灶”。 这土竈现在在青浦区练塘镇陈云纪念馆还能见到。
       那是一个两“眼”的灶,安两口锅,一个“汤罐”,一个“豁镬”。以往家家户户的灶壁上都有供“灶王爷”的龛,在龛前横格上也可放油盏火供夜里照明。灶壁边写着“火烛小心”,“火”字是倒写的。灶后面是“柴仓”,区间不大,放要烧的柴禾。好像陈云故居灶边还安有一个风箱,这在过去的农村是常见的。大户人家往往是三眼灶。三口锅、两个汤罐、一个豁镬。“汤罐”里温水烧菜、洗脸时用,用“瓢”或“勺”舀水,也叫“面汤水”。“豁镬 ”较小,安在两口锅间的烟道上,里面的水能烧开。
       古代行军打仗,士兵需要吃饭。埋锅做饭需要“灶”,满足燃烧通风的条件。于是就挖土成灶,在山地也可能垒石为灶。我国在春秋战国时就有用“减灶”来迷惑敌人,诱敌深入的典故。我怀疑这“灶”字古代早已经有了。
      除家家户户的“竈”外,镇上的茶馆、浴室烧的是“老虎灶”,就不供“灶神”了。两口锅很大很深。有过一段时间,朱家角俱乐部老虎灶烧的是“砻糠”,古人的“惜物”“废物利用”让我叹为观止。以后就大都烧煤。
       以往除灶外,许多人家还置有“风炉”,风炉是在一个大号的“钵头”上开一个烧柴进风的口,可能在烧制时已经开好了。上面安三块直放的瓦片,用泥糊住,留两个出气口。风炉不烧稻柴,烧木柴,烟不大,在室内烧不用烟囱。风炉一般用砂锅炖肉,煎药。到20世纪初,有了一种洋风炉,用铁皮制成,烧火油。因燃烧充分,基本没有烟。放在卧室里晚上给婴儿调米浆或给病人热药汤用。
       船上出行用的是“行灶”,像缸模样,灶口很大,可以烧稻草。以往农船上烧菱角、山芋卖,就用行灶。我母亲为了利用地里的豆萁、瓜藤做饭,也烧过行灶。一个黄梅天,火柴受潮了,擦一根灭了,擦一根又灭了。行灶没有烟囱,火不旺,弄得满屋子的烟...母亲的身影,那艰难的情形给我很深的印象。
       解放后,稻草用来织草包 ,草包盛土筑坝兴修水利用。朱家角退役军人还在市东建了个草纸厂(初解放朱家角曾称市),用稻草作原料。居民就开始烧煤球,于是煤球炉兴起。早晨家家户户生煤球炉,街道上处处烟雾缭绕。家庭土灶和“灶王爷”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后来能充分燃烧的“煤饼”又淘汰了煤球。再后来,液化气接了煤饼的班,又有了“液化气灶”。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建设管道煤气又占了优势,煤气灶盛行,现在则天然气取代了煤气。天然气灶的电子打火十分方便。现今,微波炉、电磁炉、“小美”都可减少油烟和空气污染。
       从解放后文字改革把“竈”简化为“灶”后,家庭用灶基本上已经见不到“土”的形象了。但人多有食堂的单位可能还有土造的烧煤的大灶。许多单位烧水则用钢铁制造的锅炉。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8
2